代放生感应网

每个月的放生日是什么时候,什么时候该放下了!

一、放生的数量越多越好吗

1、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,会碰到大大小小不等的许多的烦恼。即使你现在过得再怎么顺遂,恐怕内心里面,总是难免还有烦恼。况且随着人生岁月的演进,毕竟都是会有许多许多无常的事情会逐渐的演变发生。在这个状况之下,眼前的顺遂,并不表示永远的顺遂。所以烦恼对每一个人来讲,都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。

2、有这样一个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:一个人烦恼太重了,找到一位智者,询问道:我如何才能放下呢?智者让他拿着一个杯子,往杯子里倒满了果汁。许久,那人问:我可以放下了吗,手很酸,于是将杯子放下。

3、当然,放下远不如这么简单。杯子是杯子,一个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物品,很容易就放下。而那些已经长在我们心里,植入骨髓的种种种种,放下,谈何容易。真正要做到,我们看看佛法的智慧教我们如何真的放下,修行过程不容易,但只要如法去修行,一步一步终能做到。

4、这里我们不妨拿朝山这件事情做一个比喻。假设在山上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善知识,我们要去朝拜他,那么在朝山之前我们首先就是要起信,真的相信山上的那位善知识,对我们真的有帮助,所以我们才愿意花时间、力气去朝拜。那么对于放下这件事,就是要先相信自己能够放下。我们举的例子:提起了重物,然后手酸了之后,就直接把它放下。还有世间人告诉你面对事情的时候要面对它、处理它、要放下它,都是起信的范围,要你相信自己能够做到。

5、接下来下的阶段,就是要做上山前的准备了。为了放下,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无常的观行,观行我们的身心以及周遭的事物都在不断的演变。透过那样的观行,你就会卸除了对于世间的事物,有所谓恒常不变的这样的迷失。实际上,你所放不下的烦恼也不是恒常的。

6、卸除这样的迷失的时候(朝山的准备做好),接下来,你就可以开始上山了,也就是进到佛门,来修习真正的佛教的义理。第一个要修习的佛教的义理,当然就是如何去解脱于你所放不下的烦恼。学解脱道的方式很多,但是有两大的核心,第一个就是要如何去观行五蕴空?我们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,空这个里面作最简单的解释,就是没有你所以为、你所执著的性质存在。所以五蕴空的观行,就是你要去观行、观看、观察这个五蕴里面都没有你所以为、你所执著的性质存在。接下来是因缘法,因缘法就是从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等等,这个里面的详细的观行。这个观行跟五蕴空是相辅相成的观行,刚好是一个是在横的层面,一个是在时间的纵的层面,提供了解脱道很好的观行。透过这两个观行之后,等于是解脱道的基础都已经打稳了。

7、接下来就要是最后一段了,走一段非常陡峭的路,上去就是山门,对于学佛来讲,就是要参禅了。参禅这一段很辛苦,可是非常的值得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参禅绝对不是放下”,参禅实际上是要透过善知识的开示,知道了入处之后,然后努力参究而找到自己那个恒常不变的本心。所以我们才说:最后的一段山路最陡峭,是需要大家坚持、有毅力地去把它爬过。一旦爬过之后到达山门,那个时候山门打开,才会看到佛法之中,佛所开示的种种的法,是多么多么的胜妙。

8、此时的你,已然找到值得永久依祉的本心,还会去依祉那些五欲世间你放不下的事了吗,答案不言而喻。

9、欢迎大家继续收看“学佛释疑”。这个讲次我们跟大家来谈一谈:“什么时候该放下?”我们在前几个讲次里面,已经跟大家提到了三种修行的层次,我们说用朝山来作一个比喻。

10、第一个阶段是所谓的要起信。也就是要相信,相信自己可以作到,而且相信确实有佛法可以指导我们学习如何去放下,所以第一个阶段我们叫起信。第二个阶段,我们叫作准备储备,这个部分就是等于说要储备自己的力量,准备像接下来真的要入佛门来修行了。第三个阶段就是爬山,就我们准备好自己之后,接下来之后就开始爬山,所以就是比喻成开始进到佛门来修行。这三个阶段里面,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起信这个阶段,给大家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讲的就是我们可以自己去练习。比方说手上拿了一个沉重的东西,然后一直拿着、保持同一个姿势不放,然后去体会那个时候身心所受到的苦恼,简单来说就是手的酸痛。然后接下来我们就直接的把手中的东西放下来,然后在那个放下的刹那去体会放下的时候,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个由手部而来的身心的轻松舒畅。从这样子一个练习,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练习所得的经验,把它用在许多日常生活的比较粗重的烦恼上面。

二、上海放生的好地方有哪些

1、我们上次说,凡是这个烦恼跟我们之间的界限愈清楚的话,我们就愈能够洒脱的把它给放下。这个部分当然就是说,这个是我们认为是修行的所谓的起信的阶段。讲到这里,就不妨让大家来自己来思索看看,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:“我们作人处事应该要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,要面对它、处理它、放下它。”这个里面当然也有“放下”这两个字,不过请各位来思考看看:“面对它、处理它、然后放下它”,请问各位菩萨,这个到底是不是我们现在来讲的起信的这个阶段呢?其实它应该是非常明显的,处理它之后能够洒脱地把它给放下,那应该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阶段,也就是说我们跟事物之间,就像你所处理的事情之间,界限可以定得很清楚,所以放下也就相对很容易。问题就是你懂不懂得要这样放下,以及你相不相信自己能这样放下?这个都算是起信的阶段。所以面对处理跟放下这一连串的过程,虽然说可以在我们处理世间的事情上面,发挥了很多的功效,可是我们仍然要说,“面对它、处理它、放下它”还只是我们要起而修行、要去朝山这个阶段的第一阶段,叫作起信的阶段。

2、接下来第二个阶段是基于日常生活中无常的观行。第三个阶段入门的修行,我们说佛教入门的修行,一定不会离开两大主轴,也就是五蕴空跟因缘法;这两项主要的内容,其实也是解脱道主要的内涵。我们上次有跟大家说,我们说整个学佛的过程,如果学佛依字面的意义来说,我们就是将来要成佛,所以其实每一个人学佛,到最后最终就是要成佛的。那也就是说,每一个人学的都是佛菩提道,所以任何的佛法其实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,只是说因为后头教法上面有所谓的二乘的教法跟大乘的教法。乃至于到了今天,有许多人往往动不动就把二乘就是声闻缘觉的学习解脱道的方法,把它说成是次等的教法,把它说成是…甚至有人说是“焦芽败种”,其实这个是非常错误的一个名词,因为原先佛引用“焦芽败种”指的是说,当阿罗汉自己习得了一身的本领之后,可是却不愿意继续留在世间,继续帮助更多的众生能够得到解脱,而一心执意要入涅槃,一旦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,那么这个三界世间,当然就再也找不到他的痕迹了。这样子他学了一身佛法的本领,只成就了他一个人的解脱,而且是小小的解脱,那这样子实在是枉费了佛陀一番的教导。所以对于那些执意没有管其他的众生,执意要入无余涅槃的阿罗汉而言,当然叫作“焦芽败种”。

3、因为从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,再也没有任何的芽,任何佛法的芽、任何佛法的种能够从他那里生起了,除非他将来在许多许多不可数的劫之后,他突然因为修学曾经听闻过佛菩提道的关系,有一念心动再出了无余涅槃,否则在这个无量的劫里面,这个阿罗汉他将永远,他都将一直待在无余涅槃的境界里面。所以这样子当然就没有芽也没有种,这叫“焦芽败种”。可是我们却不应该把这四个字用来形容学习二乘解脱道的人,因为我们必须要认清楚一个事实就是,虽然全部的佛法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,可是要进修佛菩提道的基础,却是要把解脱的基础给打好;这个就是我们跟各位谈的修行像朝山一样的修行的时候,我们说第三个阶段,上山的时候主要修行的内涵,就是以解脱道的两大主轴,也就是五蕴空跟因缘法,当作修行的主轴。等到这个第三个阶段,修行差不多之后,接下来就是到第四个阶段。

每个月的放生日是什么时候,什么时候该放下了!

4、第四个阶段我们给大家的用朝山这个比喻来形容,就是最后我们走到最后阶段只剩下最后的山路,最陡峭最难爬的山路要走了,一旦能够爬过这段山路的话,接下来我们就能够进得了山门,去参学善知识了。所以这个最后一段最陡峭难爬的过程,其实就是我们在佛教修行里面讲到的参禅。世间上有许多人对“禅”这个字有各式各样的解释,我们今天当然没有时间跟大家详细地来分辨参禅到底如何参法,什么叫作禅?如何才能得力的去参禅?这个可能都要等到各位如果有一天有缘了,请各位到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来修学的时候,禅净班的课程到最后的时候,就是会教导大家关于参禅的正确的知识,让大家可以得力的去参禅。

5、所以在今天的节目里面,我们不打算花时间跟大家在谈参禅这个部分的内容,但是我们却要跟大家讲,最后这个阶段可以看到,我们把它列在第四个阶段。前面的第三个阶段,是五蕴空跟因缘法之类的解脱道的这个基础。所以我们要给大家讲的并且要大声疾呼的是说,要参禅的话一定得要先把解脱道的基础打好。因为现在我们看到有许多的人,看到了比方说:坊间有许多关于禅宗的公案,那看了之后,总是觉得说禅宗的公案高来高去,看起来非常的妙,所以心向往之,就想说:“我不要再学什么解脱道了,我也不要再学什么五蕴,学什么十二因缘了,我都不必了,我要直接的参禅。”而且想要说透过直接的参禅就立地成佛。好像有人也把六祖讲的,一旦见到了本心就是成佛,那个阶段也误解成说:我们只要参禅就好了,其他的东西全部都是次要的枝节。其实我们要大声的疾呼,这个观念有大大修正的必要,因为参禅,大家一定要知道参禅的目的是要作什么?参禅到最后是要找到了我们的本心跟自性。

6、这个本心跟自性,是很巧妙、很巧妙地隐藏在我们周遭的万法之中,等待着我们去发掘。可是我们要问的是说:“找到的本心自性,请问要作什么呢?”可能很多人会回答说:“要找到本心自性的话,那就是要因此而解脱自在。”可是这个却落入一个循环的错误里面。因为真正能够找到本心之后,能够解脱自在的话,还必须要我们能够安忍于本心跟这个自性的性质;要能够安忍于这个性质,才能够进而依着找到本心自性而有所受用。所以这里面的环节就是说,重点不是在你能不能找到而已,重点还在于说你找到了之后,能不能安忍于祂的种种的性质!这个能不能安忍,就要看你前面的解脱道的功夫作得扎不扎实。

7、如果前面解脱道的功夫都不作的话,那么就算参禅,就算参到了什么,猜到了什么,哪怕是说名相语言文字上面,去知道了究竟的本心自性是什么的话,请问: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?对于我们面对种种放不下的烦恼,又有何帮助呢?所以我们在这里诚心地呼吁大家,应该要把解脱道的基础打得稳稳固固的,然后再来谈参禅这件事情。这也就是说,我们用朝山这个例子来讲,讲说修行、学习如何放下的智慧的时候,我们说第三个阶段,其实就是在打下解脱道的基础。然后有了解脱道的基础之后,接下来就是要参禅,要将来希望能够透过参禅,能够明心见性;这个参禅的过程,我们给大家的比喻就是说,它是到山门前的最后一段山路,而且是陡峭的这个山路。那么当然就是说,这里面参禅的部分的话,有许多的坊间说的所谓的参禅,恐怕都大有商榷的余地。

8、比方说有一位大师叫作奥修,他所讲的就是说:“你什么都不用参了,你就是当下,本然的自我就在那里,那样子的话就是所谓的禅、所谓的自在。”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想想看的话,奥修所讲的“放下便是了,那就是当然本然的自在”,他的这段话形容的,请问大家:如果从起信、准备,然后上山开始修行,然后接下来参禅这个四个阶段来讲,奥修所讲的这个其实都还在起信的阶段,就是跟我们当时在跟大家讲的,手拿重物手酸了就放下就是了。所以这个部分,我们要说他其实并不知道参禅到底是什么意思的。

9、所以这个部分,关于如何参禅的话,坊间凡是有谈到所谓的“只要简单的放下,只要是做自己、平常心”这种事情的话,奉劝各位菩萨,可能在看到的时候,可能都要心里要先打量打量,他讲的到底是我们今天跟各位讲的四个阶段的哪一个阶段呢?您如果经过判断了之后,觉得说他如果是隶属于前面的三个阶段的话,肯定就还没到参禅的过程。参禅是有明确的方法,而且是有明确的方向可以参的,所以在这里先跟大家讲。那么我们当然就是说,参禅的实际的这个过程,我们希望大家有缘的话,到这个禅净班来修学的时候可以学到。那我们就先往下看。

10、我们说参禅最主要是说它是最后的一段路,然后你越过了最后一段路之后,你就进入了山门了——朝山的山门,这个就是你的目的。因为你进去里面之后,你就可以拜见善知识了。可是我们为什么打了一个比方是说,经过参禅了、明心见性之后,然后才到山门,可以参学了真正的善知识呢?那是因为我们说,佛所说的许多许多的这个妙法,它妙的地方都在于,你明心见性之后,你才能够开始体会。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