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放生感应网

清明节放生泥鳅,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?清明节扫墓的意义

一、苏州放生群加入的号码是什么

1、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?

2、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是冬至后的第108天,一开始与扫墓祭祖无关。扫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墓祭是贵族活动,在古代,平民百姓没有墓,只有贵族才享有墓;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等级没有那么森严,老百姓有坟地后才仿效贵族举行祭奠活动以缅怀先人,称之为“家祭”;到汉代以后,墓祭才逐渐形成风俗。

3、扫墓又与寒食节有关。“寒食墓祭”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,据《旧唐书·玄宗纪》记载:“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,但近代相沿,积久成俗,士庶之家,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。”唐玄宗则把“寒食墓祭”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,一直沿袭至今,但是后来寒食节那天严禁烟火,因此扫墓祭祖便推迟至与寒食相距一两天时间的清明,久而久之,两节合一。于是清明扫墓祭祖便成为了传统的习俗,并流传至今。

4、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,自古以来,中国人都非常注重孝道,而祭祖又是和孝道相挂钩的,所以清明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、孝敬祖先的一种表现,是人们借以表达感恩之情,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之爱的一种活动。

5、清明扫墓祭祖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,还关乎国家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。扫墓祭祖是孝道的一种表现,同时也是传承了中华民族“孝”的精神,万人同祭万姓祖,是敦亲睦族的表现,同时使人们追本溯源,不忘本分。而海外侨胞、华裔清明回乡扫墓则表达了其不忘先人,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,有利于巩固民族的感情。

6、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,缅怀先人,祭祀先祖是人们尊重生命的表现,同时也是对过往历史的一种敬畏,对先人奋斗和辛劳的敬重,在个人与家庭传续的同时将国家与文明的历史一并传续下去。

7、老佛友叫徐影,六七十岁了,身体很硬朗,有一次我们大家去送往生,在换班休息的时间段里,给我们讲述了放生的不可思议。

8、下面就是老佛爷的自述:2011年的冬天,大概是12月份,俺们到辉发河吊桥那儿去放生,天寒地冻啊,得刨冰窟窿才能放生。

9、我和赵平在一起,往河里放生的时候,可能是冰窟窿刚刚刨开,还有些缺氧呢(过一会儿就好了),往水里一倒,有些泥鳅就漾出水面了,俺们赶紧用手往河里送,这赵平一不小心哪,脚下就踩着了一条泥鳅呀,一看哪,坏了,给那个泥鳅踩掉了半截身子呀……可给赵平吓坏了!她手捧着那半条泥鳅,又急又怕,紧着说:“徐姨呀,这可咋办哪?这可咋整啊?阿弥陀佛呀……”我看赵平都吓坏了,不知咋地好了,就赶紧说:“阿弥陀佛!你给这条泥鳅道歉吧,就说对不起了,我不是故意的呀,我给你念佛呀,回向你往生啊,你可别怪我呀,我可真是不小心哪……阿弥陀佛!”赵平就按我说的做了,给那半条泥鳅又是道歉,又是忏悔,又是念佛,然后就给放到河里去了。

10、你说这事儿神奇的还在后面呢,我和赵平一起经历的这件事吧,没人知道啊,就我们俩知道啊,因为就我们俩在一块,别人不知道。

二、放生日期表2023

1、放生回来的第二天,我外孙女(褚禹淇)的好朋友陈欣彤(女孩,10岁)和我说“徐姥姥,放生回来以后,我做了一个梦,可好玩了……

2、我梦到有很多的鲤鱼聚在一起,上面驮着一条大鲶鱼,(就是一起用嘴拱着,好像驮着的意思)后面排队跟着两条小鲶鱼,还有很多的泥鳅、蛤蟆……这些鱼进了一个像龙宫一样的,很正式的地方。有一个大龙虾的总头儿负责接待它们,告诉它们不能大声喧哗,在里面要守规矩,好好玩儿……

3、那些鱼都很感谢我们放生的人,对我说了很多话——

4、大鲶鱼:“你告诉他们,不用担心我们了,我们都得救了,我们都皈依了,皈依以后,就是登记在册的佛子了,不会被捕到了。”

5、蛤蟆:“放生的时候,不要拽着我们的腿往河里放。”

清明节放生泥鳅,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?清明节扫墓的意义

6、泥鳅:“多救救我们的孩子呀!”(梦里感觉到有两条大鱼,肚子里都是鱼子,它们觉得我们救了它们好多孩子呀)

7、最奇怪的是,我在梦里还看到一条泥鳅鱼——不是,是半条泥鳅鱼,这条泥鳅只有半截身子,它说:“你告诉那个踩我的人吧,她踩了我,踩得我可疼了,但是我不怨她,她踩了我的后半截身子,有幸没有踩到头,我不怨她,我还是感谢她,因为她是念佛人,她给我念佛了……”

8、徐影老居士惊叹不已,说:“这事儿你说多么神奇呀,真是不可思议呀,这事只有我和赵平知道啊,别人当时都没在我们身边——最奇的是,我孙女的好朋友陈欣彤这小孩做了这个梦,你说为啥呀?她更是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事儿啊!”

9、“还有啊,当时那条大鲶鱼有一米多长,因为长得太奇特了,很多人都不认识,大家议论纷纷,不敢去放它,怕它在咱北方这大冷天的河里活不了呢,可是在那个小陈欣彤的梦里呀,这条鱼好像还是条鱼王,首领一样的,被其他那些鱼驮在上面呢!”

10、“放生以后,大家虽然表面上都不说,但是心里都放不下,惦念着,担心着天儿这么冷,不知道那些放生的物命能不能活呀……”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